《“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第六十三期:“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传播的新视角
本/期/主/题:“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媒体语言传播的新视角
主持人:邢欣
邢 欣
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
新疆伊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词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和建设外向型大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思路的转型。近些年来,与 “一带一路”相关的研究也呈现出层见叠出的态势,涉及的领域涵盖各个方面。2021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的更高要求。同时还提出“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方式等,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这些指导思想都涵盖了“一带一路”的传播理念和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语言的交流沟通,语言架起了中国通向沿线国家的桥梁,助力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走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出了巨大能量,也带动了语言研究的新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在各国共建上,而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法律、商贸、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这一物质载体,语言成为合作共建、民心相通的关键要素。因此,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语言发展战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从目前研究来看,有关“一带一路” 语言应用研究还远未形成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理论构建,还需要学界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本期邀请5位近年来从事“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的学者,集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相关的文化交流、语言传播对策、中文传播、经济新闻报道语言热点和语言服务新功能方面进行讨论,交流近年来本团队对“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以此带动语言学界对“一带一路”语言应用研究的持续关注和语言服务体系的建设。本期5篇讨论也是本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面向新疆义务教育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应用研究》(20&ZD293)的阶段性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
江秋丽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
“一带一路”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是属于沿线国家并造福各国人民的长期的、宏伟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扩大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广阔、相互了解更加深入。
中国与中亚地理上唇齿相依,中亚是中国连接欧洲陆上走廊的门户和中转站,历史上中国和中亚一度通过“丝绸之路”共享过繁荣。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彼此互信的基础上成功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人文交流。
中亚国家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文化、教育、艺术、媒体、出版、卫生、旅游、体育、医学等领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人文交流。中国与中亚国家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包括相互举办文化日、书展、文艺团互访、“欢乐春节”文艺演出、丝绸之路文化论坛、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知识竞赛、电影节、服装节,以及各种民间交往活动。2013年10月20日至25日,在西安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电影节,中亚国家积极参与。2015年1月27日至2月7日河南文化艺术团赴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欢乐春节”演出,赢得了中亚国家人民一致的赞誉。2017年11月10日至11月24日以“瓷上丝路·北京故事”为主题的中国当代书画陶瓷艺术在中亚举行巡展,引起了中亚哈、吉、乌三国民众的热烈反响。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成功举办了中国旅游年。2022年4月20日至24日,以“阅读中国”为主题的第五届欧亚国际书展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举办,展出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以及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图书,受到中亚民众的好评。
除此之外,在上海合作组织多边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形成了教育部长、卫生部长、科技部长、旅游部门领导人、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和多个人文交流平台。2016年9月2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成立“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由中国、中亚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7个国家的51所高校组成,旨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间人文交流互动平台,深化“一带一路”科教合作。2020年12月18日第四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于2017年定期举办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召开一次。同时,中国和中亚国家还签署了多个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的人文合作协议。201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了联合宣言,加大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环保的领域的合作,继续推动高校间、科研机构间、新闻媒体间的交流。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增进了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传统友谊,消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和疑虑,协调了双方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的步伐,拓宽了双方在经贸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维护了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与中亚国家在30年间相互合作与融合,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弘扬“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寻求合作与共融的机会,进行人文交流,以期走近对方国家人们的心里,构建中国与中亚国家世代友好的基础。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了斐然的成就。随着人文交流的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必将增进双方民众的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中所说:“双方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开花结果。”
新媒体中的“一带一路”对外语言传播策略
丁维莉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受到沿线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合作共建成果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大大超出预期,朋友圈逐渐扩大。“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在西方媒体占据强势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还是与“一带一路”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建设成果及其世界影响力不完全匹配。为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质量和效益,我们以新兴媒体——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以国家级英文日报《中国日报》(CHINADAILY)微信公众号为案例,分析了“一带一路”对外语言传播策略。
“一带一路”从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走来,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逐渐发展成为惠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贡献。截至2021年6月,已有140个国家同我国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参与共建的国家占到联合国成员国的72.5%,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这也提示我们:“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一个以经济为核心惠及世界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视野不能局限于早期的沿线65个国家,而应放眼全球,只要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积极响应,都是我国交流与合作的对象,并在对外传播中予以关注和报道。据统计,在“一带一路”早期的65个沿线国家中有40个国家鲜有报道,占比61.5%,这说明我们针对不同国家的“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围绕“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新闻报道中,有关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的报道比较多;在内容方面,涉及中国发展、中国与大国间关系、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受众面更宽,阅读量更高。这说明,“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需要更多的这方面话题,广度与深度亟待加强。
微信公众号平台不同于传统报纸,一是发文数量有限,二是载体形式多样,三是存在多种限制,四是标题和正文分属不同空间。为此,新闻报道应当选取当天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标题,好的新闻标题是吸引读者进行阅读、点赞、留言、转发的第一步。为此,在拟订微信新闻标题时应把握新媒体自身定位,提升传播内容阅读品质,对标终端读者个性需求,构拟简练生动新颖的新闻标题。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经济原则在英文新闻标题构拟上体现最为明显。比如:英文标题减省是普遍现象,包括删减代词、冠词、系动词、助动词等,采用缩略词、短小词、截略词,利用符号替换词语,凝练新闻内容,节省屏幕呈现版面,等等。
在对比高阅读量前20篇和低阅读量后20篇之后,我们发现,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可分为三种类型。(1)词句式引用;在新闻报道中,“一带一路”只是作为一个倡议、策略被使用,没有展开说明或进行具体分析。(2)语段式引述;在新闻报道中,“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建设情况会占用一定篇幅(一段或一段以上)。(3)篇章式记述;新闻报道通篇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题展开。无论是高阅读量报道,还是低阅读量报道,篇章式报道比重很低;涉及宏观性话题、基于外国人视角的话题、学习性话题的新闻报道阅读量相对较高。
基于范迪克(van Dijk)提出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我们以“一带一路”深度新闻报道的整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对CNN英语新闻报道文章和《中国日报》(CHINADAILY)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进行了解构。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西方主流媒体违背了新闻报道以事实为基础的基本准则,对“一带一路”进行抹黑和污名化,误导了受众。西方媒体的这些错误做法需要我们认真应对和反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其文本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和表达方式还是有可借鉴的地方。在后续“一带一路”程式化的传播图式建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传播主体的策略性引导,以更加适合国际传播的会话模式、话语体系、观察视角的方式构建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需要不断创新,提高语言张力。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报道中还需要坚持“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原则,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共同发展的理念贯穿报道始终,用接地气的报道以及与目标受众相关的身边故事、熟悉的典型案例、助力自身发展的数据进行报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普及化,基于移动终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日益成为新闻传播业态的重要一极。在传播模式上,拉斯韦尔(Lasswell)提出“5W”要素,即Who (谁) Says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新媒体传播形式虽然多样,但仍然遵循这种传播模式。我们应该从势(把握时空变化)、道(实现价值引领)、法(遵循传播规律)、术(构建实施路径)、器(融入信息技术)入手,建立正确的“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观,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益。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激发国外目标受众在接受“一带一路”相关信息后,能够实现从“内心认同”到“主动传播”的下意识转变。在新媒体传播中,有效的“一带一路”对外语言传播策略要把握好四个方面。(1)主体意识;面对多元文明共存的世界以及多元国际舆论场域,各级、各类对外传播主体需要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进行“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传播主体需要基于跨文化视角去思考。一是,多元文化共存,各美其美,共生共荣;二是,将合作共赢理念贯穿始终,突出“利他”思想;三是,及时应对负面舆论,争取国际舆论话语权。(2)主题选择;以“一带一路”为主题进行对外传播的内容很多,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时,传播内容选择在平衡传授双方诉求基础上进行多元视角建构。一是,以共建国家、民众的关注点、诉求为核心,选择报道内容;二是,以区域、语种、品牌项目等选择不同传播内容,最大化覆盖受众圈层;三是,以民心相通为核心,聚焦“五通”阶段成果,在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3)表达方式;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信息内容组织过程中需要换位思考,站在目标受众的角度选则合适的表达方式,实现传播内容的精准化。一是,用目标受众熟悉的表达方式讲述“一带一路”共建故事;二是,传播主体表述统筹兼顾,邀请外国人讲述“一带一路”共建故事;三是,基于不同媒介特点丰富表达方式。(4)报道语言;一是,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点睛之处,需要精心打磨;二是,按照新闻图式和语义结构构建新闻报道;三是,新闻报道是程式化的,但语言表达应该是生动鲜活的。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习近平主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是“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之根。在“十四五”规划稳步推进中,我们应该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自觉将其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放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放到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去思考,加快“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揭示“一带一路”对外语言传播规律,构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打造“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可行路径和发展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域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吉尔吉斯斯坦中文传播策略
李 琰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秋在中亚和南亚访问期间提出的重要国策。从“一带一路”提出的地区来看,中亚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最重要区域。2019年6月11日,习近平主席对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吉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提到:“中吉人文交流更加热络。2018年,两国人员往来超过7万人次,吉尔吉斯斯坦在华留学生超过4600名。吉尔吉斯斯坦开设4所孔子学院和21个孔子课堂,中方援建的比什凯克第九十五中学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学校。”由此来看,中文教育和传播在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推广。
一、中文在吉尔吉斯斯坦传播特点
(一)中吉之间经济交往的日益深入是中文传播的基础
语言的价值是在国家间的经济交往中体现出来的,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是语言传播及推广得以推进的有力保障。据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2015年至2019年9月,吉中双边贸易额75.771亿美元。从2016年开始,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并一直保持该地位。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与吉尔吉斯坦合作关系不断深入,且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为了能够与中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吉尔吉斯斯坦需要储备中文人才而中国要扩大在吉尔吉斯坦的影响力,促进两国经贸更广泛的合作,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也需要将中文传播到吉尔吉斯斯坦。正是这种输入需求和输出传播的互相结合,使得中文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中吉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强合作是中文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语言推广的首要因素。中国政府已将语言推广纳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体系中。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其中提出要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民心相通,友好往来需要的是中国与吉国相互交流与理解,而“相通”则是建立在语言相通的基础之上。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部门认为语言问题的解决是为了让吉尔吉斯斯坦更加开放和国际化。可见,两国政府对语言传播与学习极为重视。
中吉政府不仅高度重视语言的传播与学习,同时两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文化方面的深入合作。从2002年开始,两国政府签署并发布了六个合作条约或联合声明,其中都提到了促进两国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尤其是2013年9月1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18年6月7日签署的《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201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都提到了中方教学机构将继续为吉尔吉斯斯坦培训吉国经济所需的各类专家,同时支持并建好孔子学院。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中吉双方坚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动中文的传播和推广,支持并发展孔子学院,充分展示中国的教学理念,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吉尔吉斯斯坦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并能从实践的角度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与中亚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友好往来。
(三)语言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是中文传播的必要条件
在语言的国际传播过程中,语言传播途径将直接影响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而语言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有利于语言传播。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传播不仅通过高校、孔子学院及语言培训机构进行传播,而且三种传播途径已形成网络化,相互关联。孔子学院不仅要承担培训任务,还为合作高校派送教师、教材,提供教学设备。孔子学院培训结业的学生会选择成为语言培训机构的教师。正因为吉尔吉斯斯坦语言传播的多样性,使中文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得以保障,从而达到中文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吸引着更多的吉尔吉斯斯坦公民愿意学习中文,选择中文专业。
(四)多样的文化活动是中文传播的有效方式。
文化交流中语言传播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文化活动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文化活动中,既有语言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通过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两国人民的进一步了解,而且有利于语言的传播。
在吉尔吉斯斯坦,各孔子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专家讲座、知识问答、汉字书写大赛、中国舞蹈大赛、中文歌曲大赛、文化活动体验等等,活动主题丰富多彩。在这些文化活动中,不仅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进而进一步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还能在文化活动过程中提高参与学习者的中文水平,以中文学习带动文化交流,以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二、 吉尔吉斯斯坦中文传播的建议和对策
(一)在战略层面分工合作,多维度推进中文的传播
吉尔吉斯斯坦高校中的中文专业、孔子学院、语言培训机构形成了中文传播网络,确保了中文在吉尔吉斯斯坦稳定且深入的推广。但从推广的主体来看,吉尔吉斯斯坦中文推广仍以政府主导为主,缺少了语言传播途径中民间机构的参与。实际上,让实力相对雄厚的基金会、企业和个人加入到中文国际传播的事业中来,一方面可以扩大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拓宽中文传播的渠道,这样更有利于中文的国际教育和传播。
(二)打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知识界的理解与互信
吉尔吉斯坦斯坦高校及孔子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影响广泛的各类活动,但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文知识和中文文化层面,缺乏多样化的学术层面的交流。因此,要充分重视专家学者等教育和文化界人士对语言传播的作用,着力打造一个能够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学术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尤其应提倡以中国为主导的形式多样的区域性或国别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中亚地区的中文教育和传播创造交流互动的平台,以此促进中文教育和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一带一路”
张美涛
新疆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副教授、博士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相关建设的推进,“一带一路”新闻报道数量猛增,而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新媒体对“一带一路”经济领域新闻的报道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一带一路”经济新闻报道进行考察,发现报道数量庞大,并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经济领域对“一带一路”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主要媒体,如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等网站作为报道数据统计的来源,统计数据来自于2015年下半年相关“一带一路”早期报道数据,对此进行了内容分析。
一、报道中的热点内容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到经济的方方面面;从报道热点看出,既有显性影响,即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政策所实施的各项直接经济活动;也有隐性影响,即各部门公司开展经济活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向“一带一路”倡议靠拢,在扩大企业经济影响的同时也享受政策优惠。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方面的巨大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经济报道标题的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分出金融贸易类、基础建设类、科技网络类等。
(一)金融贸易报道
金融贸易是经济领域的核心部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占据了“五通”中的两通,说明金融贸易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部分。在媒体报道中,又可分为四小类。一是金融报道,其中有关于银行的报道,包含了货币、亚投行、债券、银联国际和合作社等;还有关于金融的报道,包括投资、基金、汇率等。二是贸易报道,涉及最多的是国家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国际合作而专设的自贸区及开发区等;其次涉及贸易交易的主要是进出口贸易;此外还有各种双边贸易报道,涉及了中欧企业的欧洽会的商机,以及侨商对“一带一路”的参与。三是企业报道,“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媒体报道里全方位介绍了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四是物流业报道,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以仓储方式让商品的生产和市场同步,促使商品尽快流通的一种新的商业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物流业是很重要的流通环节,因此也受到媒体报道的青睐,涉及到国际中欧班列、物流专门会议和食品等。
(二)基础建设报道
基础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五通”中的设施联通,媒体对基础建设的报道也占据了“一带一路”新闻的主体内容,可分为三小类。一是基建能源,涉及能源建设和基本建设项目,如中国石油企业能源在中亚国家的开展情况等。二是交通建设,随着中国高铁建设和公路建设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的交通技术也成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铁路道路相关企业也成功走向全球,这也成为媒体关注的内容。三是城市建设,有体现“一带一路”带来城市发展机遇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报道等。
(三)科技网络报道
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深入发展的助推器,在“一带一路”有关高科技和互联网的报道也有一定数量,又可分为两小类。一是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发展,也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平台。从报道标题看,涉及到互联网风云人物,新的信息数据储存云服务,信息港建设,以及相关商品的交易信息平台发布等。二是科技报道,科技的创新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提升和生活便利;从科技助力经济的报道来看,都提出了科技合作和科技发展;如 “高交会”里的科技合作,发展海洋科技对经济的作用等。
二、报道中的语言特点
(一)语篇语句特点
通过统计,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在经济新闻报道中陈述句的运用最为普遍,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的比重很小。这与经济新闻“给予信息”的主要功能是相符的。“一带一路”视域下的经济新闻报道主要就是为了向受众更好更多地传播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经济信息。此外,在报道中使用一定的疑问句主要是为了引起受众的思考,而祈使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受众共鸣。“一带一路”经济新闻虽然长短句并用,但短句较少;长句占据比例很大。长句信息量大,能更准确严密地表述信息,更为符合经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专业性特点,满足其传递信息的要求。
(二)提示语特点
1.标题中的特色动词
在“一带一路”经济新闻报道标题中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动词,一种是执行类动词,如“借助”“加快”“助力”等。第二种是专业类词语;其中表示经济活动的专业词语出现的频率相差较大,专业性越强出现频率越低,如“上市”“加息”“贬值”“增值”“资产配置”;而专业性越弱,出现频率越高,如“开放”“互利”“双赢”等都不是典型的经济型术语,但常出现在经济活动报道中,且出现频率较高。
2.新词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各类经济活动随之展开,一些新词语也应运而生。这些新词语反映了相应的经济事件。新词语中有些是未经缩略的,如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互联网+、自由贸易区、新型城镇化、节点城市、智慧城市等;有些是经过缩略的新词语,如物联网、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物联网、跨境电商综试区等。
3. 标题中的修辞格
“一带一路”经济报道标题中,大量运用了拟人与比喻修辞,使得标题既具有吸引力,又充满感情色彩。拟人用法常常以“一带一路”作为主语,其后用拟人手法的动词做谓语,如“‘一带一路’今年或拉动投资4000亿”“‘一带一路’造福沿线百姓”等;比喻用法在标题中运用更加广泛,以此提升报道的趣味性,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如“国投新丝路成‘一带一路’主题基金排头兵”“照港构筑‘东延西展’桥头堡对接‘一带一路’”等;此外引用修辞手法也常出现在标题中,如“‘一带一路’战略,是伟大‘中国梦’的合理延伸” “商务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是‘马歇尔计划’” 等。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助于促进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也赋予了媒体报道新的时代内涵,为我国媒体语言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作为国家新闻传播重要内容的经济新闻报道也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新使命,也为语言应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探讨空间。
“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新功能
邢 欣
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
新疆伊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语言服务,语言研究思路的转变也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急需的语言服务密切相关,特别是语言应用研究更应该密切配合“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建立起为“一带一路”服务的体系。正因为“一带一路”产生了新的语言需求,语言服务也需要围绕“一带一路”进行理念创新,探究新时代语言服务的新功能。
语言服务是人类交际和互动行为的宏观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使得语言服务的功能也不断深化。在“一带一路”语言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服务新功能的重要理念。
1.沟通功能
语言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行为。人在说话时总是在用言语去做事情,说话人有意无意间在制造某种社会关系,或维持某种已确定的社会关系,比如问候、致谢、询问、禁止等。说话时所选择的语码就是一种维持或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行为,这些都是重要的语言服务中的沟通功能。语言服务最重要的是沟通功能,沟通包含多个方面,最主要的是交际中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换、信息传播与信息反馈,这也是互动模式下的沟通。在交际中,反馈很重要,直接影响交际的进行,比如应答词语“嗯、奥、哎、是、好、行”等都是沟通中的反馈。
从沟通类型来看,有以下几种。一是独立和非独立类型:语言属于独立类型;副语言属于非独立类型,包括姿势、距离、表情、噪音、服饰等。二是静态和动态类型:文字属于静态;说话、手势、噪音等属于动态。三是多模态类型:有声语言属于听觉类;文字、图画属于视觉类;握手等属于触觉类等等。这些多模态沟通选择有规可循,形成不同民俗和文化。在沟通中,语言服务包括母语沟通和目的语沟通。从“一带一路”需求来看,最重要的是第二语言目的语沟通的需求。
2. 教育功能
语言服务中的教育功能包括通过母语对各类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书面语知识的学习,以及第二语言教学。在语言教育研究中重视的往往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问题,关注点多在教育技巧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语言教学问题的研讨上。从语言服务角度关注语言教育功能的研究还不深入。从教育角度来看,语言服务的教育功能可以分三个层面。一是关于服务于母语教育的知识体系构建问题,比如前些年有些地方出版物出版的中小学教育语文读本或教材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只看重现代文本,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文本关注不够的问题;选材内容中对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国家认同、法治观念、宪法精神等关注不够的问题,因此带来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改为目前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二是在关于国家通用语言地位的教育上还多少有一些模糊认识,过于强调地方语言的特殊性,甚至出现了方言教材回潮的情况。显然这是由于对语言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认识不够造成的。这些现象说明语言服务中对教育功能重视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强化语言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意识。三是第二语言教育中缺乏系统的教育理念;比如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制定、考试标准确立上虽然已有多年的成果,但从教育体系性角度来提升中文教学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少。比如怎样在教材中体现中国形象,怎样传播中国文化,怎样从教育学角度科学规划教材等问题都还缺少系统研究。从“一带一路”语言需求来看,更多的是加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包括中文国际教育系统性研究和世界各种主要语种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的教学研究。
3. 调节功能
从交际信息来看,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意义进行交流的认知信息;二是交流双方的特征信息,比如心理、社会地位、个性、爱好、情感、语速等;三是交流中的调节信息,主要用于交际的开始、延续和结束,包括空间位置、身份改变、角色转化等。语言服务的调节功能涵盖了交际信息的这三个方面。从大的方面来看,调节功能包括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语言调节活动,比如旅游、经济活动、文化交流、法律等都离不开语言调节;从小的方面来看,社区、法庭、公共场所、村庄邻里、家庭等都需要语言服务的调节功能。比如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调解栏目《第三调解室》就是语言服务中调节功能的范例。从“一带一路”需求来看,主要是商务活动和法律援助中所需要的调节语言。
4. 叙事功能
语言服务的叙事功能主要指用语言来讲故事,以及用语言叙述和讲解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大事或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事件,通过讲解和叙述,让社会和民众知晓事件或故事的情况及其进展。这种叙事功能也包括语言的告知行为。比如政府及各部门的新闻发布会就是语言服务叙事功能的很好体现。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需要用语言讲好故事,包括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故事,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故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故事,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感人故事等。
5. 传播功能
语言服务的传播功能不言而喻就是指的媒体中的语言服务。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语言服务包括传统媒体——比如各大报刊;新媒体——比如互联网、手机微信公众号;自媒体——比如微信群、朋友圈、微博,小视频;而随着新时代融媒体的到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多模态融媒体技术必将成为传播的主体,会将语言传播带入崭新领域。通过传播,将国家、政府、群体及个体的各种信息扩散开来。这种传播既有正能量的传播,也有负能量的传播。语言服务需要对正能量进行广泛传播,对一些危害社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需要在传播策略上有制止或批评的预防措施。在“一带一路”中主要包括新闻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的政策报道、国家动态报道以及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各种新闻报道等等。
语言服务是人类交际和互动行为的宏观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使得语言服务的功能也不断深化。在“一带一路”语言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服务新功能的重要理念。这些理念的实践还需要“一带一路”的纵深发展。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排版:孙昱峰
审核:周和军 杜树标
2022-10期, 总第63期
主编:王铭玉
副主编:田海龙 姜龙范 郭太 刘宏伟
相关链接:
第四期:学悟齐进,译研相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感悟
第七期:《“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推动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十三期:中俄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聚合性”意识
第五十一期:符号、文学与认知
第五十五期:符号学与语言学研究
第六十二期:生态文学批评